“碳達峰”“碳中和”“新能源”無疑是2021年的年度熱詞。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明確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蓖瑫r也提出“要狠抓綠色低碳技術攻關。”
據了解,以煤化工業務見長的寧夏,煤制氫的消耗量每年高達240萬噸。光是生產這些煤制氫,就需要消耗2880萬噸標煤,并產生56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如何實現綠色轉型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千億化工園區用上綠色氫能
從銀川出發一路向東,跨過靜靜流淌的黃河,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就矗立在毛烏素沙地的邊緣。這里是我國重要的大型煤炭生產基地、煤化工產業基地和“西電東送”火電基地。
半年前,這個傳統能源化工基地出現了一個新家伙,就是氫能源卡車。
沒有噪音和污染,開卡車20多年的王成武一下子就輕松了。
今年5月,寧夏首家,也是西北地區正式投運的第一個加氫站建成,每天可以為50輛氫燃料電池重卡車加注氫氣。
王成武的氫能源車每兩天就要到這里來加一次氫。
氫能源卡車和加氫站只是這個傳統的能源化工基地變化的一個小小縮影。在過去很多年,由于坐擁豐富的煤炭資源,寧東基地是我國最大的煤制油、煤基烯烴生產基地。隨著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高能耗、高排放卻成為懸在寧東基地頭頂的一把劍。
寧東基地“依煤而建、因煤而興”,是西北唯一產值過千億元的化工園區,更是區域工業經濟的穩定器和動力源。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每年消耗煤炭9000多萬噸,除了火力發電之外,有5000萬噸用于煤化工,占比超過了50%。
作為煤化工的基礎原料,煤制氫的消耗量每年高達240萬噸。光是生產這些煤制氫,就需要消耗2880萬噸標煤,并產生56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寧東基地急需找到一把破解能源資源環境瓶頸的“鑰匙”。最終,他們把目光瞄準了氫能源。氫氣,是現代煤化工的重要基礎原料。
在寧東基地,大部分的氫氣主要是通過碳與水反應得來的煤制氫,俗稱灰氫。盡管成本低,但這樣的方式,不可避免增加能耗、水耗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寶豐能源是寧東基地一家大型的煤化工企業,從2019年開始,劉飛就和各個部門抽調的工程師們一起,組成了技術攻關小組,研發以太陽能發“綠電”,電解水制“綠氫”“綠氧”,直供煤化工生產系統的總體技術方案。
過去,傳統的堿水電解槽主要用于電廠以及多晶硅生產等,制氫規模大多為每小時200到300標準立方米,最大的也不超過500標方。但是劉飛他們的團隊面臨的情況是,第一期就要建造可以每小時生產10000標方氫氣的廠房。
工程師們打造了全新的集散控制系統,針對各種儀表還專門設置了安全保護系統。
經過緊鑼密鼓的安裝、調試,今年4月,這套每小時可產氫氣10000標方的電解水制氫廠房在寧東正式投產。
隨后,這些由太陽能發電,電解水制出的綠氫和綠氧,成功耦合進了寶豐能源的煤化工生產系統,實現了穩定運行和規模化生產。
這個目前世界單廠規模最大的電解水制氫項目,每年可產2.4億標方的綠氫,1.2億標方的綠氧,直供煤化工,替代原來的煤制氫。
制、儲、加、用,氫能的產業鏈完美閉環
目前,采用光伏發電來進行的電解水制綠氫,行業內大部分項目的成本為每標方1.7到2元之間,而煤制氫因為產業鏈更加成熟,成本僅為每標方0.6到0.7元。
生產利用綠氫無疑可以釋放巨大的環保效益,但企業運行還需要算一筆經濟賬。在劉飛的電解水制氫車間,綠氫的成本可以控制到每標方0.7元,幾乎與煤制氫的成本相當。這是怎么做到的?
除了技術工藝和流程優化,規模效益,是降低成本的法寶。劉飛說,早在2016年,寶豐能源就已經布局了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這種單晶硅組件,每一塊將近2平米,每天能發電約1.8度。目前,這家企業總的光伏發電的建設規模已經達到了1百萬千瓦。
不僅是寶豐能源的綠氫項目,在寧東基地,還有新的氫能源項目正在加速上馬。去年年底京能寧東發電公司申報的氫能制儲加一體化示范項目得到了批復。
在這個示范項目上,劉偉一直主導要采用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制氫的技術路線。這個技術最早主要是用來為潛艇和宇航員提供新鮮充足的氧氣。
現在,國外主要的氣體龍頭企業大部分采用的是這個技術,但是在國內,目前還沒有成熟的項目。劉偉認為,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制氫環保、占用場地小,是未來具有潛力的技術路線。
京能寧東發電公司總經理 劉偉
寶豐能源這樣的煤化工企業,制造綠氫是為了改造煤化工生產流程不同。劉偉所在的發電企業,之所以要上馬制氫項目,還要從電廠調峰的角度考慮。
制、儲、加、用,在寧東基地氫能產業的發展規劃上,從上游的綠色發電到中游的綠電制氫,再到下游的煤化工產業耦合應用,是一個完整的氫能的產業鏈閉環。
趙瑞是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氫能產業發展中心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寧東基地年日照時間超過3000小時,太陽能有效發電時間可達1700小時,利用太陽能光伏電制備綠氫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事實上,早在2019年,寧東就已經率先開始了氫能源的布局。根據寧東基地最新的發展規劃,到2025年,綠氫的年產能將達到30萬噸以上,每年可以降低煤炭消費36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00萬噸。
有了明確的發展規劃,在寧東基地,申請綠氫生產項目正在成為一股新的風潮。眼下,他們其中一家企業正打算將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氫通過氫氣液化項目進行對外銷售,另一個企業正在想盡辦法降低光伏電解水制氫項目的運行成本。
目前,寧東基地用綠氫部分替代煤制氫,理論可替代量達每年120萬噸左右。圍繞著綠氫,寧東基地正在煤化工耦合、綠氫制氨、精細化工用氫、氫儲能、氫能交通等多個領域重點發力。一項項技術創新、一個個應用場景,都在見證記錄著寧東基地從煤化工“領跑者”向氫能“領跑者”的蛻變。
【半小時觀察】 綠色能源賦能高質量發展
年產400萬噸煤制油、320萬噸煤基烯烴、600萬噸煤化工下游產品,這一串數字是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不俗的一張成績單。在瞄準氫能這一全新的產業方向之后,光伏發電、綠電制氫、綠氫耦合煤制油、氫能源卡車多個氫能源項目,未來還會在西部的寧夏,開花結果。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我們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地方,用科技創造新的經濟實力,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濃烈的底色。